“十五五”期间,信息化赋能高校发展将在多方面更深入、更全面地推进。数据资产是学校的核心资产,在数据治理的基础上,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应用和场景将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重点。通过各部门数据的深度对接,实现办事大厅流程的自动化办理和审批,开发更加细分且有场景化的数据应用,如各类师生画像、新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模型等,将为师生进一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。
科研信息化需要进一步深化。除了科研管理的智能化升级外,还需要重视科研过程数据收集、长期保存和后续共享利用。这不仅是对宝贵科研资源的有效保护,也为未来的科研合作、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更多方向。
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优化大有可为。结合教师的教学、科研成果和各类个人信息数据,可以科学化、过程性、多维度评估教师,推动院系、学科、人才评估科学决策。与此同时,关于数据的标准规范制定和修订同样需要关注,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乃至数据安全管理办法,涵盖从管理、平台建设到实际应用的各个环节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、安全性和可用性。
为达成全校层面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,各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工作不能存在盲点。为此,一些学校正在将信息化能力进一步下沉到院系等基层单位,开展校院两级协同的信息化建设。这一举措不仅贯穿于“十四五”规划,也是“十五五”规划的重点方向。
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关联“十四五”和“十五五”的桥梁,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,是赋能教学、科研及管理的重要支撑力量。有效利用AI技术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,并融合进入学校的办事大厅等信息系统建设来实现高效的管理,是“十五五”期间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。
当前各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复投入的问题,例如会议室预约系统、问卷系统等,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开发或重复相似的方案,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。未来推动高校间合作,建立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至关重要。如果能解决安全可信和数据安全问题,对于一些标准化程度高的需求,使用SaaS化服务能大幅降低高校信息化投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