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进现代治理,丰富数字治理手段。不断加深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,持续提升学校校务治理的数字化水平。一是以零代码平台为创新抓手,通过高质量的数据共享,实现应用的快速开发部署。平台采用“大基座(数据底座、平台基座)+微应用”的架构模式,强调“场景化流程”,淡化应用系统概念,快速构建服务应用,简化校园工作流程,覆盖学校行政、教学、科研、生活等各类应用场景。二是持续推进“一网通办”服务流程建设,践行“数据多跑路、师生少跑腿”的服务理念,全面梳理业务需求,进行服务流程再造,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人、财、物等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壁垒,实现数据互通和资源共享,推动各项业务全程网上受理、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。三是不断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。提升统一认证、统一消息、统一门户管理服务能力,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统一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,同时持续优化教育行政办公系统、网站站群系统、电子邮箱、校园云盘、软件正版化、自助打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业务,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、高效的数字化服务。
瞄准教师教育,促进教育资源共享。一方面,通过创新教学方式,革新教育理念、再造教育流程、重构教育内容、重组教育结构、创新教育模式,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新格局,建设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实训平台,实现线上教学课程管理、设计、制作和模拟授课等功能,推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作规范化、程序化、科学化,助力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;另一方面,通过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核心数字技术,提供更优质、更便捷、更高效的教育服务,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和能力,实现教育泛在化、个性化、精准化。通过建设陕西师范大学智慧研修平台、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平台、陕西省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等一批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平台,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,以数字化手段构建教师动态发展指标体系,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,推进教师培训智能化、精准化。同时,以数字化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,依托陕西教育扶智平台高效化解区域教育资源薄弱、地区信息闭塞、交通不便、师资匮乏的困局,实现动态教育资源共享,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。目前,平台已有各类名校名师课程5000余节,各类教育资源近6万份。
赋能人才培养,建立资源评价体系。一是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体系。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管理体系,推动高质量慕课建设,通过引进、开发、自建等多种形式建设优质课程公共服务平台、优质资源库和资源共享服务系统,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,为学校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。同时,积极探索教育资源持续共建共享机制,建立统一、安全、便捷的数字资源传播途径,实现数字资源跨地域、跨领域、跨部门的覆盖与共享。二是建立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。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的深入融合,建立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。建设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析系统,使用5G、AI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构建包含家长、学校、社区管理者三大评价主体,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五个评价维度的综合评价分析体系,具备课堂情感识别与分析、课堂行为识别与分析、学业诊断、多维度教学报告和个人成长档案等功能,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、专业性、客观性、时效性和针对性,实现对学校2万名本科生的综合评价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。
助力学研创新,探索数字创新应用。以广大师生的内在需求牵引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,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助学、助教、助管、助研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。一是依托学校教育学、教育技术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,加强跨部门、跨学科、跨领域的研究,鼓励师生探索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应用,打造新时代教育数字化科研创新高地。二是持续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课题研究,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体制机制建设、师生数字素养提升、数字平台建设及智能服务创新应用,建立多层次、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教育科研与实践协同的创新体系。截至目前,申报的项目均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,达到预期的目标。三是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。按照“服务师生、服务用户、服务管理”的理念,学校着力打通学院、学科、团队仪器共享使用的壁垒,建立了层次分明、开放合理、运行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。通过开放共享,在方便师生使用的同时,充分发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与应用中的作用,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。